Chain Of Responsibility设计模式和使用简单的if-elseif-else块有什么区别?

时间:2014-05-22 09:38:27

标签: design-patterns chain-of-responsibility

前几天我正在查找责任链,我遇到this例子。

基本上,有一个抽象处理程序,然后是具体的处理程序,每个处理程序都实现父抽象处理程序的handle方法。实现是这样的,首先检查这个特定的处理程序是否可以处理当前请求,如果没有,则将请求传递给其后继者。

现在,我也可以使用简单的if-else条件块做同样的事情。要从上面的链接中获取第一个示例,以下是我将如何更改它:

class SingleHandler
{
    if(request > 0 && request <= 10)
    {
        // Process request
    }
    else if(request > 10 && request <= 20)
    {
        // Process request differently
    }
    else if(request > 20 && request <= 30)
    {
        // Process request differently
    }
}

现在,我的问题是,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?如果我可以使用if-else块提供完全相同的功能,是否有任何具体原因我应该使用Chain of Responsibility?哪一个在性能,内存消耗,可维护性,可伸缩性方面更好?

1 个答案:

答案 0 :(得分:15)

是的,您可以重写此示例以使用多个if-else-cascades。但这只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例子。

责任链是一种动态模式。这意味着可以在运行时交换处理程序。这通常在UI代码中完成,其中几个嵌套控件可以表示处理程序。想象一下以下场景:

你有一个窗口。在这个窗口中有一些面板。在此面板中有一个文本框。您右键单击文本框。执行的命令取决于层次结构。系统会要求第一个处理程序 - 文本框 - 来处理点击请求。如果它不知道如何处理请求,它会将其传递给它的父级 - 面板 - 等等。我怀疑你是否想用if-else-cascade实现这种场景。每次更改UI时,都必须更改级联。这就是使用处理程序对象的原因。它使代码可以交换和重复使用。

许多模式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。这是低级编程语言中的常规做法,没有面向对象。但是,这些代码通常非常不灵活且难以维护。然而,这就是让他们快速的原因。

相关问题